兩岸和平基本問題的探討

中國時報5月17日社論

 第九任總統、副總統訂於五月二十日宣誓就職,中華民國即將自是翻啟嶄新 
的史頁。我們對於國家開展新局的期許很深,自今日起,要就未來數年關係國 
家發展的幾個重要面向,提出一系列嚴肅而懇切的建言,供作當局的參考,國 
人其共鑒之。 


 首要的題目,當然是兩岸關係。 


 自從總統去年訪美之後,中共即展開了一連串的文攻武嚇,海基、海協兩會 
的協商隨而中輟,形成了兩岸僵持的局面。總統選舉之前,對岸數波軍事演習 
,雙方幾已瀕臨動武。處在戰爭邊緣,本難確保彼此上下均不失控,其情勢之 
危殆,實不可勝言。現在所幸總統民選已經完成,台灣的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具 
有高度自衛意識,藉用選票表現了自主的選擇與堅持,證明中共的文攻武嚇並 
非適當的溝通手段,也無法達到拉近兩岸距離的目的。而這樣的歷程,對於雙 
方都是一種可貴的教訓。現在選後兩岸已經恢復寧靜,對於過去僵局形成的原 
因,實已無庸深究。雙方誠應共同認識到,激情對峙之後的冷靜清醒,正是進 
行談判的恰當時機,允宜善加掌握。 


 我們知道,敦促兩岸恢復協商,不能只是徒託空言,而必須認識要打開今後 
的局面,一定要有具體可行,能為雙方共同接受的做法。事實上兩岸重開協商 
固有高度可望,但是並非純憑此間樂觀佇候或者溫語婉邀即可當然回復,還必 
須要有具體的作為,展現誠意,始克致之。李總統日前接受新聞週刊訪問時, 
稱許「江八點」為一項突破性的作為,但也認知軍方的支持頗為關鍵。「江八 
點」確實是有新意的政策提法,其中所說的兩岸簽署停止敵對狀態協議,即與 
李總統所言「中國人的問題可以慢慢談、不要用武力」的呼籲,可以前後呼應 
。不過,我們也必須指出,避戰之道,即在談判。但江八點從提出到現在,已 
經一年有餘,在兩岸僵局難解、北京主戰主和相持不下的情勢中,我們身為回 
應江八點的一方,不妨主動採行若干政策上已有決定的積極措施,做為破除心 
病、重開談判的藥引。連院長在今年年初曾經提出設立特區、積極推動兩岸直 
航的政策想法,繼則於月前表示欲認真考慮兩岸和平協定的簽訂事宜。實則設 
立特區以促成兩岸直航,與此岸民間的期待正相吻合,也是紓解兩岸緊張、增 
進直接互動最具象徵意義的措施,先予實現以為兩岸恢復協商的契機,實屬順 
理成章。而兩岸協商一旦因此重開,雙方從事簽訂和平協議的討論,自然可以 
期待。 


 於此還應特別指出,兩岸重開談判之後,事務性協商固可持續進行,但既欲 
從事放棄武力的相關討論,政治性的主題的商談,自然無可避免。而對岸最所 
縈懷者,則為「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間形成共識。雙方於此若是不能化解歧 
異,簽訂和平協議恐亦勢所難能,因而必須先有對策。 


 「一個中國」原則的討論,坦然言之,實為雙方最大心結之所在。不僅相互 
之間,彼此均有堅持,在兩岸各自內部,亦是高度敏感的話題。內外互動影響 
之餘,愈益演成難解難分的糾葛。可是,在此問題上,雙方若不能尋求基本的 
共識,兩岸謀和,殆恐有如緣木求魚。過去雙方圖以各自表述的方法維持事務 
協商的空間,仍難培養共信,我們乃要呼籲雙方正視問題的癥結,從根本上破 
除障礙。 


 我們以為,談「一個中國」的問題,雙方均需自對方的立場設想,始可獲致 
兩岸均可接受的結論。 


 大陸方面,必須瞭解台灣經過長久的自主發展,已具備高度的成熟。無論從 
經濟發展、民主政治或是社會結構而言,均形成了一定的歷史格局。在國際的 
評價上,亦均受到相當的肯定與重視。北京如果一味以「一國兩制」的形式教 
條作為前提,並要以之為一種表現讓步的模式,要求台灣接受,非但不足以引 
起台灣的共鳴,反將因有「中央」與「地方」的地位差異而招致台灣方面尊嚴 
受損的感受。因此,大陸要求台灣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表態,殊不可預設 
台灣須為中國轄下一省的觀念藩籬,否則只會徒惹反感而已。 


 台灣方面,則亦須認知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誠然是中國人無可避免的歷史 
趨向,但是堅持民主並不能否定民族意識與血緣關係。兩岸之間,並非是在民 
主與民族之間選擇其一的問題,而是必須兩者得兼,始有出路的局面。大陸方 
面,正是基於民族利害,乃無在主權上讓步妥協的餘地。尤其全體中國人均對 
廿一世紀的到來,雄心萬丈,台灣可用比較超前的民主經驗與大陸共勉。但若 
因此而欲自外於中華民族的血緣關係,非但難邀對岸同意,而且適成速禍之道 
。 


 執兩用中,我們建議兩岸當局共同思考建立中華邦聯以成就一個中國的具體 
途徑。台灣與大陸共同架構新的中華邦聯,平等對待的尊重已然寓含其中,此 
間民主政治制度的維持亦屬當然。既照應台灣在政治上的自主地位,也顧全了 
民主與尊嚴的追求。而對大陸方面言之,中國人追求民族統合的目的可以藉此 
達到,又能兼顧主權的完整,政治上顯然可行。實則今日之中國大陸最需要的 
是從文革的敗落之中休生養息,重建經濟體制。證之二次戰後德日諸國能從敗 
中迅速復元,實拜長期免於刀兵之賜。兩岸同意建立中華邦聯,共識一旦形成 
,動武之勢立可消解。台灣的經濟力量、人才資源,均將立即成為發達中國的 
重要奧援。大陸可不再成為台灣面臨戰禍的威脅,兩岸經濟上的互利合作,將 
是中國人在廿一世紀興廢榮衰的關鍵性因素。政治難題迎刃而解,經濟前景自 
屬可期。邦聯體制的共識既可照應雙方的主權關切,也可維繫彼此的政治尊嚴 
。至於兩岸如何具體成就邦聯體制,實需寄諸未來雙方的長期共同規劃。當前 
要圖,則是以此共識做為兩岸簽訂協議、謀求和平的基礎,兩岸關係亦可順勢 
進入國統綱領的中程階段。 


 兩岸關係如何轉危為安、重拾和諧,是大陸上十數億中國人民注目的焦點, 
也是台灣兩千萬同胞的生存、安全、繁榮、福祉之所寄。需要雙方的領導人, 
以超越世紀的眼光、智慧與胸襟,攜手以赴,共同獲致。對於身膺選民重託的 
國家負責人而言,不僅要有長程的規劃,也要有為所當為的魄力與器識。最忌 
憑恃一時之聲勢,予智自雄,忽略中國人民族意識高昂的客觀形勢,尤忌藉重 
外力,挑撥激化更多的負面民族情緒。兩岸一旦失卻理智,付諸一戰,台灣即 
使戰勝,亦恐不免一片焦土。此則絕非民之所欲,政治家誠應戒慎恐懼,免使 
子民陷身劫灰之中。南非最近制憲,長久以鋒刃相逼,仇視對立的黑白種族, 
終竟取得和諧互諒的共存之道;兩岸人民同文同種,隔絕半世紀,懸望仍殷, 
目睹南非內部的和解,能不心有戚戚,盼望主政當局有為者亦若是? 


 李總統自八年前繼承大統主政以還,將威權體制推上民主自由的坦途,寫下 
中國人幾千年封建歷史上的新頁,也因此獲得選民的肯定與支持,贏得了國家 
元首的選舉。此後如何繼續引導全體中國人追求廿一世紀的現代化生活,同時 
確保台灣地區兩千萬人的安全與福祉,正是四年任期中的首要之務。所謂為山 
九仞,不能功虧一簣。善為處理兩岸關係,成就千萬選民的盼望,即是李總統 
一生志業的巔峰,此是我們的誠心期許!